口袋数码E族

中国独生子女的悲哀:“不敢死,不敢远嫁,特别想赚钱,因为父母只有我” ...

2016-9-16 14:30| 发布者: 孑影吟风| 查看: 1050| 评论: 0

摘要:   “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”正犹豫着或者已经在路上的年轻人,如果选择远行,请风雨兼程,好好奋斗吧。  可无论何时,都请记得一直在等待你回家的爸妈,因为二十几岁的你拥有整个世界,而爸妈呢?  我人 ...

  “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”正犹豫着或者已经在路上的年轻人,如果选择远行,请风雨兼程,好好奋斗吧。
  可无论何时,都请记得一直在等待你回家的爸妈,因为二十几岁的你拥有整个世界,而爸妈呢?

  我人生中唯一一次觉得不该坚持梦想的时刻,是出国后的第三年,我第一次回家小住二十天,因为有事要去朋友的城市,才在家停留了几天便没心没肺地拿着行李上路了。
  那天早晨我送妈到公司班车车站,再转身去找自己的公交站,过到马路对面的时候,下意识地转头看,车水马龙的热闹清早,街边挤满卖早点的摊铺,越过小贩激烈的叫卖声,我看见那站在马路另一头的我妈妈,整个人呆呆地望着我的方向。
  这个将近五十岁的女人,肩膀耸动,鼻尖通红,眼泪像断线的珠子,流满了整张脸,她看着即将离开自己的女儿,竟伤心地哭成了孩子。
  那天一整天都在下着雨,在赶往朋友城市的一路上,窗外的景色都是湿答答的暗色调。我在心里狠狠地扇自己耳光,甚至几次下了决心,不然就不走了,永远和爸妈在一起。
  这是我离开家三年后第一次回家,作为爸妈唯一的孩子,这是多么自私的行为,可我总是能为这件事找出若干冠冕堂皇的借口,“学校假期好短啊,我有很多功课要做的!”“我现在打工的地方很好,不想因为回国就辞掉!”“回国几周这边的房租还要照交,多不划算啊!”……
 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 看一看世界的繁华
  二十几岁的我,实在是个没良心的年轻人,我认定自己是个闯四方的女汉子,而不是我妈想让我成为的乖乖女。爸妈口中那个“在银行上班和爸妈住在一起快要结婚了未婚夫是个老实人”的小红或是小丽,我一丁点都没兴趣去打听。
  我是个江湖青年,满脑子都是闯荡四方的豪心壮志,我向往瑞士的雪山和伦敦的建筑,憧憬埃菲尔铁塔和撒哈拉沙漠,我甚至在墙上的地图标出南极的方位,相信自己有一天总会到达……于是我总是有做不完的作业,打不完的工,攒不够的钱,计划不完的未来。爸妈有时期盼地问起“孩子什么时候回家呀?”,我心虚地回答,“就快了,就快了。”我就这样敷衍了他们三年,我的爸妈也为此等待了三年。
  我不在的日子里,微信就是我和爸妈之间的纽带,我和爸妈的交流,全隔着小小的手机屏幕。这一端,我在早晨起床时看见妈为我精心布置的房间,在课间休息时看到爸为阳台的盆景做了个小鸟巢,晚上去打工的路上收到花园里枸杞结果的照片,又在无数个入梦前的深夜收到爸妈隔着时差的“晚安”,我从未错过他们生活的任何一个重大细节,可是爸妈的另一端,却没有这样频繁响起的提示音,我说“妈我和同学吃饭呢一会再说”,“爸我累了改天聊”,于是他们只能从我的只言片语里,尽力地拼凑出我的生活全貌。
  我从童年时就开始发誓长大后一定要远走他乡,因为爸妈从未停止过争吵。这个家有很多快乐的时刻,但并不总是持久,我看见妈摔烂了家中的花盆,爸喝醉了跌跌撞撞地深夜晚归,我作为唯一的观众,只能窝在角落里啜泣,把发誓要远行的想法一遍遍随指甲掐进手掌中。我的妈妈,因为这样的生活,总是很难开心,很容易因为我的任何调皮和不优秀而动怒,我的屁股常常布满巴掌印,而爸爸往往沉默地坐在床边观看,或者去做残酷的帮凶,我一直都浅浅地记恨着。
  成年之后,爸妈的性格随年龄变得圆厚,妈不再歇斯底里地指责我爸,而爸也不再喝到不省人事,但是在大学毕业后住在家中的一段时间里,又让我感觉到了亲情的束缚。我晚归不得超过七点钟,不然爸妈就会疯狂地打我的手机;我不能十一点钟后睡觉,妈会一遍遍敲响我房门,叮嘱我“快睡吧孩子”;我也不能略过任何一餐,爸会受挫一样地自言自语,“这不是我姑娘最喜欢吃的一道菜么?怎么连筷子都不动一下。”
  台湾文学家蒋勋说,“母爱有时候也是一种暴力,尽管我和我的妈妈很亲,但母爱有的时候真是暴力,因为她不知道这个爱对于一个青少年来说是多大的负担。”这是在那段时间内,我对爸妈的看法,爱意过浓,束缚太多,接近暴力。

  所以当我远行时,就像一只挣脱了牢笼的鸟,迅速地投奔了天空的热闹,以至于常常忽略了爸妈发来的近况。我记不起妈去广场跳舞,后来因为老师要统一着装,她就不去了,甘愿在家为我的房间擦灰;我也忘记了爸推掉了酒局,只愿意在家伺弄花园,或者一遍遍看我的艺术照;爸妈的生活无聊而空洞,我不在家这一事实让他们失去了生活的目标,曾经每日为我准备三餐看我吃到肚皮圆涨的日子,在阳台上目送我上学去的背影一点点缩小的日子,每个学期末在火车站等待我列车到达的日子,岁月统统都将它们剥夺了去。
  爸爸朋友的孩子和我一同在纽西兰生活,回国的时候去我家做客。她后来和我说,“你妈妈握着我的手,反复摩挲着,什么都没说,眼泪就流出来了。”而过年时我的亲戚在qq上发来消息,“大家吃着饭喝着酒,突然有人说起了你,你爸就捂着脸哭了起来。那时候我心里那个远行的孩子才真正肯停下来,迫不及待地向家的方向奔跑,四处飞溅着眼泪。
  我们是独生的孩子,他们更是孤独的父母
  直到我回家后,才真正一点点意识到爸妈经历的煎熬。除去那个我妈哭到让我想放弃梦想的时刻,还有爸每天都变着花样准备的晚餐,妈失眠了几年的老毛病突然间不治而愈,爱聚会的爸总是翘了班回家,甚至有一天我和妈走在路上,一向节俭到极致的她竟然肯在路边乞丐的碗里放上几块钱。她哼着歌,我的心里却只听见酸楚。
  我第一次体会到独生子女父母的孤独,是在国外酒吧打工的时候。酒吧里有一些赌博机(在纽西兰赌博合法),有些中国老年人语言不通无处可去,就经常来这里消磨时间,拿几枚硬币把玩大半天。我有时和他们聊天,他们讲的最多的就是儿女。
  一位伯伯说,他二十几年前和老伴来纽西兰定居,在这里生育一个女儿,那时夫妻俩辛苦经营一家中餐馆,无暇照顾孩子,结果长大后的女儿完全融入西方文化,不会说也不想说一句中文。老伯有一次拿了一些英文资料,不好意思地问我,可不可以教他一些简单的词语。后来又拿出一张画满符号的纸,他说自己想买个ipad跟上女儿的时代,这些符号全部照抄女儿ipad页面,希望我能告诉他这些奇奇怪怪的字符都代表什么。
  我尽力回答老伯提出的每一个问题,小心翼翼地用最直白的语言解释。因为看到老伯,就想起了我的爸妈,我希望他们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,身边就正有一个愿意帮助他们的人,而我更希望,当这样的事情发生时,我就在他们的身边。
  我和朋友讨论过独生子女的问题,他说,“集千万宠爱于一身,也集千万孤独于一身。”我点头同意,却不禁想我们的父母,才是最孤独也最缺乏安全感的存在。朋友说,他上小学的时候,正在上语文课,老师绘声绘色地讲着课本,校长突然走进来冲着老师耳语一番,结果她丢下课本疯一般地跑出去。后来才知道,那个四十几岁的女教师,唯一的儿子,在幼儿园玩游戏的时候,被一辆倒退的卡车卷进车轮里。后来女教师再也没出现在讲台上,听过的最多的传闻是,那个曾经看起来幸福快乐的母亲,疯掉了。
  我小时候也有过差一点令爸妈崩溃的经历,八岁时和爸妈说去附近小花园玩,二十分钟就回家,结果半路上遇见了小伙伴,就去她家里玩布娃娃,直到天色渐晚才想起来回家。打开家门的那一瞬间,守在家里的妈扑向我,痛哭流涕,眼睛红肿,后来爸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时,早已报了警,走遍了附近所有的街区找我喊到嗓音嘶哑。
  这件事在爸妈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担忧的种子,直到现在他们还在一刻不停地担心着,“平时别去不认识的地方”“开车不要太快”“晚上回家注意安全,锁好门”……我就从这样的叮嘱中意识到独生子女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,对于已经不再年轻的父母,大概他们对我们的期待,就像是龙应台在《目送》中写道的,“幸福就是,早上挥手说‘再见’的人,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,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,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。”
  有一次看见知乎上讨论,独生子女是一种怎样的体验,有人回答,“不敢死,不敢远嫁,特别想赚钱,因为他们只有我”,我不知道别的独生子女是否有这样的感觉,这句话戳中了我的心声。我的人生中有过很多不如意,几次想不开,最后令自己豁达的,也只有“我走了,爸妈就什么都没有了”。我的心里无论如何也没办法设想这样的结局,所以我更愿意好好努力。
  几年前决定出国,和朋友吃了告别餐,他很不理解地问我“不知道你一个女孩子怎么想跑得那么远,对于我来说,和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啊!”那时我心里装着整个世界,对这样的声音完全不屑,抓起桌上的啤酒喝了一大口。
  后来远行,经历了身边朋友因为觉得家庭重要而中途学业,也听见越来越多的声音在问我,“我也想和你一样远行,可是舍不得爸妈,该怎么选择?”家人或是梦想,这似乎是摆在年轻的我们面前最艰难的选择题。我一直不是个合格的女儿,缺席了爸妈生命中很多重要的时刻,没资格对想要远行的年轻人提供什么建议,但是如果你像我一样向往自由,一定要去世界的什么地方去看一看,那请不要让这次远行成为逃离,世界上还有一种远行,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归。
  你可以远行,但要保证身体健康,每周打一次电话,教会爸妈用微信,有事没事把生活照发给他们,少抱怨别报忧,告诉他们,你把自己照顾得挺好的,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。你按时吃饭,每早榨一杯果汁,定期去健身房,偶尔去参加派对也没有喝到酩酊大醉。你工作辛苦,却不透支健康,勤于锻炼,没有发福的大肚子和臃肿的大腿。你虽然还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,可却正走在成功的路上,每一分努力都慢慢换来了收获。你常常希望每一天有一百个小时,因为生活总是忙碌不停,可是爸妈需要你的时候,再忙你都会出现在他们的身边。
  我从国内回到纽西兰的时候,爸妈到机场送我,我在走进安检前的最后一刻,回过头和爸妈挥手告别。我从爸妈那忍住泪水的目光中读懂一份不舍,而似乎又看见另一层含义,孩子你好好奋斗,早日实现梦想,到时候再安心回家,我们一直在这里等着你。
  我的父母是中国父母中最普通的代表,他们把最好的人生给了我,再用剩下的人生用来守候。我至今还在为梦想一刻不停地奋斗着,希望早一天“带爸妈和我一起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”,也希望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去“满足爸妈年轻时因为我而放弃的梦想”。
  我想告诉所有正犹豫着或者已经在路上的年轻人,如果选择远行,请风雨兼程,好好奋斗吧。可无论何时,都请记得一直在等待你回家的爸妈,因为二十岁的你拥有整个世界,而爸妈呢?他们什么都没有,他们只有你。
  作者杨熹文,常住新西兰,现居房车上,出版书籍《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》,讲述一个姑娘在异国他乡的奋斗史。欢迎关注新浪微博@杨熹文。


  昨天,有学者中国人口2100年,也就是本世纪末的时候,将大幅下降到6亿,大家基本都当笑话看,因为没人关心这个事,随便学者们高兴就好,2100年,群众们基本都不在了,学者也不在了。所以随便说,根本不用负责任。

  但其实,无论大家争议,世纪末人口是6亿还是10亿,人口的老龄化问题,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,而最重要的一点是,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刻,我们的人口已经未富先老了。从2014年开始,中国8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了2000万,60岁以上的人超过了15%,65岁以上的人超过了10%,到2030年的时候,还要各增长5%,换句话说到时候65岁的退休人口,将占到2亿,就按现在一个月2000元的退休金计算(不算通胀,以今天的价格粗略计算),一个月的负担就是4000亿,一年下来将近5万亿,而截止到2014年底,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历年结余才3.18万亿元,即使十几年中我们的养老金结余再翻2倍,恐怕也就10万亿,不够两年消耗的,所以财政必然要补贴的,1998-2014年财政补贴合计2.2万亿元,这个数字显然是远远不够的,到时候恐怕翻几倍都不止。

  (中国各年龄人口分布情况)

  (生育率下降之后,绝不可能再反弹,尽管放开二胎了,也没有任何先例)
  有人说了,不对啊,到时候还会继续缴纳的,年轻人继续交养老保险就好了,根据一个人口结构的预测数据,2016年的时候,也就是今年,中国的劳动人口数量将处于顶峰,然后随之下降。简单来说,今年应该是养老金负担最轻松的一年,一旦过了今年,缴存的人会越来越少,支取的人会越来越多。为了像您说的那样,保证养老金的支取,只能继续加大缴存人的负担。
  其实这就像一个家庭,2个年轻人打工,养一个孩子,哪怕每月每人只赚3000块钱,保障生活应该没问题(全国平均,大城市除外)。但如果到了2030年,一个孩子长大了,要养活两个老人,他可能赚1万块钱都未必够。所以,当人口老龄化来临之后,经济减速是必然的,因为负担重了,而横向对比日本韩国,这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,无一例外的都是当时过坑的时候年轻,腿脚利索。所以人家一使劲就跳过去了。而咱们现在应该已经不具备这个能力了。
  所以全国平均而言,跨不过中等收入陷阱是个大概率事件。当然这里还得说一句,特大城市除外,因为特大城市其实就是在用吸星大法,吸走了全国的精壮劳动力,以上海为例,年轻的人口还是很多的,这么多的年轻人口,使得上海的经济已经基本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,人民收入也已经入围,当然房价几乎跟纽约,伦敦,洛杉矶差不多了。

  所以,我们看到,之前的年轻人口红利,已经逐渐变成了人口负担,而同样的例子,就出现在日本。前两天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还大放厥词,说日本老人应该早点死去。他不知道一个90岁的老人还打算活多久。日本人一贯没人性,不过要知道说这话的麻生太郎也已经65岁,可见现在日本深受人口老龄化之害,无论安倍怎么折腾,日本经济还是三个字,吃老本!索性他们老之前,是真的富了。

  (从日本的例子可以清晰看出,年轻劳动人口拐点,就是房地产拐点)
  至于人口老龄化的危害,几乎现在的经济乱象都跟这个有关。
  首先,房地产二元化,年轻人口向大城市移动,导致大城市房价泡沫,而三四线人口加速老龄化,造成库存积压购买力不足。一边是前所未有,震铄古今的房地产大泡沫,另一边严重过剩无人问津,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上的一刀切已经毫无意义。
  其次,国内消费不足,随着人口老龄化,社会消费必将会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,所以也许现在正是顶峰。如果在顶峰都无法满足经济中的需求动力,那么未来经济减速就会变成常态。所以如何解决未来的需求问题,需要我们再想办法了,这个问题安倍也在思考,但几乎没什么卵用。

  第三,随着劳动人口减少,劳动力问题将逐渐出现,不过这个到不用特别的担心,现在机器人生产线已经广泛推广,相信不出十年,人跟机器应该就是竞争关系了。到时候很可能一般劳动力,还有就业困难。
  第四,财政负担过重,在经济不好的时期,应该减税减政刺激财政,但我们狠了狠心也没减多少,因为花的钱太多,人老了之后医疗和各级开支都会增加。这个问题会长期持续。
  综合来看,经济问题,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,我们已经迎来了劳动人口的拐点。也许这比真正人口的拐点更加可怕,因为需求少了,而负担还更重了。从经济上我们可以称之为巨大的问题,但从伦理上我们却决不能向日本人那样,把老年人当成麻烦,毕竟天伦之乐才是生活本身,而脱离微观个体的生活,去谈经济增长,是冰冷的,也没有任何意义的。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最新评论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口袋数码E族 ( 豫ICP备15004038号-2 )

GMT+8, 2024-5-17 08:00 , Processed in 0.045949 second(s), 18 queries .